教學科研
為探索六堡茶産業發展與品牌建設的科學路徑,學習雲南茶産業的先進發展經驗,研究可複制的産業發展模式,促進鄉村振興發展。2月24日至3月1日,“蒼山有茗——探究六堡茶多元價值,打造六堡茶特色非遺品牌”項目團隊在蘇建健老師和江彬老師的指導下,前往雲南省昆明市開展調研活動。
2月25日,團隊成員來到雲南省茶文化館,了解雲南茶産業的發展曆史。雲南茶産業以普洱茶、滇紅等茶葉為代表,擁有上千年曆史。在本次學習中,團隊成員了解到了茶馬古道的興衰。從古至今,人們對茶的熱情從未消減,在改革開放後,雲南茶産業迅速發展,抓住了市場的紅海,建立起今天大衆熟知的普洱茶、滇紅茶等品牌。
2月26日至27日,團隊成員來到雲南茶葉批發市場、康樂茶文化城等6個大型茶葉市場進行調研。團隊成員通過實地調查,從各大商家中了解到現今雲南茶産業的市場現狀。目前雲南茶葉龍頭品牌主要為大益、鳳牌、下沱、中茶等,主要經營普洱茶和滇紅茶。經過長期發展,雲南茶産業發展模式較為成熟,擁有成熟的茶葉拼配技術,并通過對茶葉産地的區分,細化産品類型和價位。與之相比,六堡茶的産業尚停留在傳統工藝與大機器加工的過渡階段。在黑茶品牌價值中普洱茶排第一位,而六堡茶僅排第六位。在此次調研中,團隊成員認識到六堡茶産業與雲南茶産業之間的發展差異。六堡茶要學習借鑒雲南茶産業的先進發展經驗,探索出具有八桂特色的産業發展模式。
2月28日至29日,團隊來到雲南民族博物館、雲南大學進行調研。多民族地區的産業發展,對推動民族團結、民族進步、各民族共同繁榮具有重大意義。從茶葉到茶杯,一碗茶水中融合了漢族的農耕文化、傣族的制作工藝、納西族的獨特技藝等,是西雙版納、臨滄等邊疆少數民族民族地區的重要産業,是具有普适性的産業發展模式和品牌建設路徑。
通過此次實地調研,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雲南茶産業的傳承和發展現狀,認識到茶産業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團結進步的深刻内涵,對探索民族地區六堡茶産業和品牌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團隊成員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繼續積極探索民族地區産業現代化發展路徑,為推動廣西六堡茶産業做大做強貢獻青春力量。(編輯:黃羅霜 初審:蘇建健 複審:王妃 終審:黃琳富)
版權所有: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校址:中國廣西南甯市大學東路188号 郵編:530006 Email:webmaster@gxun.cn
備案号:桂ICP備05000943号 南警備 4501200086 号 前置審核編号:桂JS200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