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舉辦首屆小組合作探究和學習彙報競賽活動以來,《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組已連續八年舉行相關學習競賽活動,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種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寓教于樂、以賽促思的實踐教學模式,并不斷發展,逐漸走向成熟,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精神,不僅成為政治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中國政治思想史》的一種新的課堂形式,也為其他學科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方式和思想借鑒。
2024年12月17日和18日,2022級政治學與行政學兩個班級分别在學友樓603教室和博學樓三教四梯教室舉行此次小組合作探究和學習彙報競賽活動。由于考試複習原因,本屆學習競賽活動隻舉行了前期的班内預選賽,兩個班119人全部參加此次小組探究成果彙報和點評,但活動熱情不減。經過近2小時的成果展演、内容彙報和學術交流,最終評選出每班前三名共六個優異小組,題目分别是:一班的《動物政治學與中國政治智慧:一場跨界的對話》《論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與“現代西式思想”的碰撞——以家庭内部矛盾為切入點》《佛變——佛教的本土化改造》和二班的《一場穿越紙面的時空對話——<韓非評傳>讀後》《科技之光,人文之魂——科技革命與人文精神的“兩衡”》 《<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國際視野及外交理念》,它們其中有的跨越學科、深入智慧,極具思想性;有的立意新穎、貼近生活,充滿時代性;有的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富有開放性,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給我們帶來了一次交流盛會和思想盛宴。
圖1 梁徳祥 主講《論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與“現代西式思想“的碰撞——以家庭内部矛盾為切入點》
一、精準閱讀:深耕經典,創新學術寫作,賦能傳統
2022級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學生圍繞“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進行了精準閱讀活動。通過“研讀-寫作-批判”于一體的學習模式,探索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現代價值,在跨時空對話中展現青年學子的學術潛力與責任擔當。
(一)以經典為錨:精選文獻,深耕思想内核
精準課外閱讀活動以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為核心閱讀書目,學生自主選擇《孔子評傳》《王安石評傳》《黃宗羲評傳》等經典著作,并輔以“馬工程”《中國政治思想史》教材進行對比研讀。為了深化理解,班級利用“學習小組”,通過線上共享筆記、線下讀書會等形式,梳理不同思想家治國理念的異同。例如,在研讀《朱熹評傳》時,有同學結合教材中宋明理學章節,對比分析“存天理、滅人欲”思想在不同學術體系中的闡釋差異,并标注文獻出處,形成嚴謹的學術思維習慣。
(二)以寫作為徑:創新體例,錘煉學術能力
關于課程作業方面,任課老師鼓勵學生以學術散文、書評、研究性論文等多元形式呈現閱讀成果,嚴格遵循學術規範,突破傳統課程論文框架。另外,針對多人選擇同一思想家著作的情況,為了促進學生交流學習,老師提出集體完成此篇作業的要求。如選擇《張居正評傳》的4名學生組成了研讀小組,分工負責史料考證、觀點綜述、前沿追蹤等模塊,最終由第一作者統稿并依據貢獻值排序署名。同學們表示:“集體寫作既考驗協作能力,也讓我們學會在觀點碰撞中達成學術共識。”
(三)以批判為翼:對話前沿,探索研究新境
作業内容聚焦三大維度,彰顯新課改“學習革命”的理念。
1. 文本比較:同學們對比評傳“叢書”與“馬工程”課程教材的編纂邏輯,找出兩者的書寫差異和不同觀點。例如,《王陽明評傳》以人物生平為主線,而教材更側重思想流派的宏觀脈絡解讀。
2. 學術追蹤:同學們跟蹤學術前沿,參考近三年核心期刊論文,分析所選思想家的學術研究動态。例如,《韓非評傳》學習小組引入數字人文方法,可視化呈現學界對法治理論議題的關注。
3. 創新建言:同學們立足既有研究空白,表達個人對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和想法。比如,有學生建議“運用政治心理學框架重釋老子‘無為’思想的決策模型”,亦有學習小組呼籲學界“建立中國傳統政治思想術語的多語種數據庫”。
二、小組學習:學術問題的團隊合作和探讨
面對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升級的機遇和挑戰,推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文科,《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組提出了“八個‘愛上’”新的課程核心指标,即愛上一個人、愛上方塊字、愛上古文獻、愛上老故事、愛上古村落、愛上大基層、愛上家族史、愛上出生地,突出政治性、思想性、批判性,而小組合作探究就是一條有效地到達這一目的的重要路徑。(詳見學院官網《傳統文科課程的能力實訓新标——以<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八個‘愛上’”為例》)
(一)溝通交流,在了解中培養情感
小組學習充分發揮了不同學生之間的優勢互補作用,小組成員具有不同的知識背景、性格特征、優勢特長,将班級大群體縮減成組内小群體,在學術問題探讨和學習經驗交流中,小組成員能夠更經常、更大膽、更深入的交流。其中,有一組成員都來自同一少數民族聚居區,他們圍繞“愛上出生地”進行小組學習,共同交流自己對家鄉的看法和感想,探究家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共話家鄉的未來繁榮,圍繞着共同的深情故鄉,小組成員由陌生到熟悉,彼此之間的距離拉的更近,學習交流更加頻繁和深入,彼此之間培養了深厚的友誼和情感。
(二)合作探究,在碰撞中相互促進
學習小組結合自身特殊情況,發揮組長關鍵作用,建立線上學習小組,規定讨論時間和頻率,如“一周一次”“兩周一次”,利用多種形式、圍繞不同主題進行問題探讨,或以日常交流的形式發表自己的即時看法,或閱讀相關論文收集資料整合成文,或線下約定時間地點聚會交流,而其中主題或圍繞老師課堂教學的有關主題進行探讨,或各組成員輪流依次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探讨,或結合當今時代和社會的熱點問題和時代問題進行探讨,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在思想碰撞、據理力争、引據說服中相互促進、彼此提高。
(三)及時評價,在反饋中幫助指導
任課老師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适時督促和及時檢查學生的小組學習成果,本學期共組織了兩次抽查、一次普查、一次優秀筆記評估和兩次全員批改。其中普查由各班班委幹部組織進行,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性,抓大放小,及時進行反饋,并抓住有關典型問題進行講解,在指出錯誤和不足的同時說明方法、指明方向。其中,對于人物評傳閱讀,指導學生由學生自己與評傳作者雙向對話轉向學生自己、評傳作者和評傳思想家三方交流,又如,針對一些小組的村落研究,指導學生由社會學視角轉向政治學學科視角,突出政治性、曆史性、創新性。
圖2 農麗雯 主講《佛變——佛教的本土化改造》
三、小組展示:知識的輸入和思想的輸出
知識學習的目的在于形成自己的見解和思想,将他人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中國政治思想史》課程組以學習競賽形式組織學生選擇相關主題進行思考探究,引導學生朝着專業化、學術化、思辯化方向發展,為學業提高和論文寫作奠定堅實基礎,培養“有思想的人”。
(一)加工知識,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任課老師強調,“知識需要消化,在于精而不是多,關鍵在于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小組學習不隻是在于交流讨論,更在于在彼此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見解和思想。小組讨論所形成的見解和思想往往較為零散,而學習彙報競賽活動則需要把零散甚至矛盾的見解整合在一起,而PPT就是最好的整合載體。在“動物政治學與中國政治智慧”的主題中,組長征求組員意見,整理出整體結構和框架,在相互讨論的基礎上,合理安排任務分工,整合成員見解,并在初步形成一稿内容時,又進行組内批評和交流,針對其他同學負責的部分提出改進建議,并注意PPT形式排版的适度和美觀,最終形成了呈現在大家面前的PPT内容。
(二)互動設計,擴大彼此間的批評交流
在組内成員相互交流的基礎,促進各小組之間的交流是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必要環節。競賽活動是一個思想輸出和展示的過程,也是一個檢查的過程。活動設立加分規則,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認真對待和準備這一活動,而活動中的學生打分和評論環節,則很好地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能夠認真聽取他人彙報并給出較為公正分數。大家在活動中相互交流,拓展知識,如在“《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國際視野及外交理念”的彙報中,一些學生就如何将相關知識和時代背景以及發展沿革進一步結合和拓展提出了較好的完善意見。
圖3 林皓涵 主講 《探尋千年古韻——穿越古今的城隍信仰與文化奇觀》
四、教材自學:以思辨之力,探尋課本智慧
2022級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學生以“教材自學+批判思辨”形式,課後深入學習“馬工程”重點教材《中國政治思想史》,以創新自主學習模式,激發課程探索的熱情,在思想史經典中培養獨立分析與創新思維能力,展現出新課改“學習革命”的教育理念。
圖4 學生自學教材筆記展示
(一)教材自學:深挖思想精髓,構建曆史視野
《中國政治思想史》作為馬工程重點課程教材,系統闡釋了中國政治思想從先秦至近代的演變脈絡與理論精髓。課後,2022級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學生通過自主制定閱讀計劃、撰寫讀書筆記、梳理思想流派等方式,深入解讀儒家“禮法合治”、法家“以刑去刑”、墨家“兼愛尚同”等核心政治思想的曆史價值與現代啟示。
學生自學筆記寫道:“教材打破了我們對傳統思想的刻闆認知,例如‘民惟邦本’理念與當代‘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深層關聯,讓我們更深刻理解了中華政治文明的連續性。”
(二)批判思辨:聚焦學科素養,激發思想碰撞
為了強化教材自主學習的深度,2022級政治學與行政學兩個班利用“學習小組”,圍繞教材中的核心命題展開研讀。在“傳統治理智慧的當代适應性”“中西政治思想對話中的文化自信”等議題讨論中,同學們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辯論等多種形式展開研讀。
例如,在“法家‘法治’思想與現代法治建設異同”的辯論中,學生從曆史語境、價值内核、實踐路徑等多維度切入,既剖析商鞅、韓非思想的時代局限,也探讨其“法不阿貴”“一斷于法”理念對當今制度建設的借鑒意義。
同學們一緻認為,“批判性思維教會我們不盲從權威,而是以辯證眼光審視傳統,這種能力對創新研究和現實問題分析都至關重要。”
附件:2024年度,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2022級通過自主學習生成的29個選題
1.謝植濤、李宇明《<徐光啟評傳>與<中國政治思想史>的比較分析》
2.馬嘯然、金渤軒 《“窺視”殷周儒教中的政治理念》
3.蒙鑫美、龍偉梅《一場穿越紙面的時空對話——<韓非評傳>讀後》
4.梁徳祥、舒秋生、蘇一帆、永忠江村《《論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與“現代西式思想”的碰撞——以家庭内部矛盾為切入點》
5.孔祥年、黎博宇、黎秋林、蔣發琨、蘇永新《“後王守仁時代”到來?》
6.符楊雪、王疆慧 《嶽飛之死是否必然?》
7.李春绮、覃惠冬 《“橫渠氣象”:<張載評傳>之深度品鑒》
8.許春咪、莫雯韬 《“網絡廁所”及其治理》
9.陳顯鑫、段湘文 《<墨子評傳>讀後:古代智慧與現代啟示》
10.秦雅琪、李敏婷《<呂祖謙評傳>:書寫與思想》
11.侯钰茜、字彥聰、夏雨欣《璀璨華章:論宋朝治政思想》
12.農麗雯、黃靈芝、李姗穎、楊美美、林冰 《佛變:佛教的本土化改造》
13.沈建琳、韋文荟、黃嘉淼、蘇冬梅、曾靈、張立瑩《<董仲舒評傳>:時代及其思想》
14.甯雪岚、陳鐵方、陳洲蓮、李佳程《現代中國道路與傳統政治思想》
15.許茜茜、羅靜 《<陶弘景評傳>:道家的政治思想》
16.廖巨龍、郭俊傑《布洛陀:壯族神話與政治》
17.賴春嬌、李美滿 《<孫中山評傳>:獨特的嶺南政治思想家》
18.黃欣怡、梁雪、周靜妍、李玉翡、農翠松 《<秦始皇評傳>:“千古一帝”》
19.馬索飛牙、馬鑫玉、肉紮•艾尼瓦爾、農惠美 《商鞅變法:事實與書寫》
20.鄧思塬、陳文玲、尹俊人、莫冰冰、覃嘉瑩、黃寶儀《儒法道墨:中國政治思想中的多元競争格局》
21. 陶琪華、唐靜煜、李白蓮、王生妹、梁如靜、黃嘉雯、廖晴晴 《動物政治學與中國政治智慧:一場跨界的對話》
22.曾金萍、黃思甯、黃夢麗、林皓涵、梁勝、王澤峰 《探尋千年古韻——穿越古今的城隍信仰與文化奇觀》
23.李娜、黃娜、梁嚴予、韋姗姗、潘小豔、喬軒然 《儒釋道三家思想在中國曆史文化中的交織與相互作用》
24.鄧雅丹、黃佳慧、馮慧甯、滕東枝、梁康芳、王冰冰《壯族神話傳說中的政治叙事與想象》
25.覃祿恒、黃章華、許嘉榆、蔣玮甯、秦汝嘉 《東興市深溝社區治理:從個案到模型》
26.陸小娜、韋紅喬、李英涵、徐延秀、羅鳳合 《<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國際視野及外交理念》
27.農燕姿、梁麗雪、麥瑛瑛、何婷春、餘婧、蔣琪雯 《大數據時代下的人文精神命運:技術與行政管理視角》
28.陳映君、文海盈、甯文靜、鄧思馨、唐榕鞠、蔡卓慧、劉夢嬌 《科技之光,人文之魂——科技革命與人文精神的“兩衡”》
29.趙美瑤、覃祚毅、雷景程、唐祥羽、蔣小宇、何家強、蘇婉秋 《大皇後村的村落政治與治理秩序》
(初審:楊天保、王妃 複審:崔萬安、韋德宗 終審:羅源)
版權所有: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校址:中國廣西南甯市大學東路188号 郵編:530006 Email:webmaster@gxun.cn
備案号:桂ICP備05000943号 南警備 4501200086 号 前置審核編号:桂JS200601-04